close

最近在許多新聞媒體、報章雜誌上都出現了「今年太陽4度出現無黑子現象,2019 or 2020 or 2030年(不同媒體,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報導)可能進入小冰河期的相關報導」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708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1004/961751/

 

由於報導內容直稱「根據NASA...」、「科學家同時也是氣象學家的 Paul Dorian 說」、 Valentina Zharkova教授認為....」,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很多社群網站跟朋友圈間聽到了「太好了!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有救了!」、「溫室效應加小冰河期負負得正,氣候可能瞬間變回最美好的狀態呦!」的類似言論呢?這樣的猜測會不會成真呢?恐怕不!!!

 

在這篇國外的文章中提及作者 Michael J. Brown (作者簡介請參考鏈接http://theconversation.com/profiles/michael-j-i-brown-113認為 這個喧騰一時的消息正足以彰顯出氣候科學上的失敗溝通,而整個故事是從 Professor Valentina Zharkova的研究論文http://adsabs.harvard.edu/abs/2014ApJ...795...46S開始的。這篇paper提出了一個有關「太陽磁區跟太陽黑子」的模型並預測在2030年太陽黑子的數量將可能減低60%。不過,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跟氣候無關。


        第一個溝通失敗的地方發生在 RoyalAstronoimcal Sciety 7月9日的新聞稿(原文鏈接請參考https://www.ras.org.uk/news-and-press/2680-irregular-heartbeat-of-the-sun-driven-by-double-dynamo在新聞稿中提及"solar activity will fall by 60 per cent during the 2030s”(於2030年間,太陽活動將會下降百分之六十)卻沒有清楚的指明這裡所稱的「太陽活動」指的是太陽黑子的數量的減少 ,而不是地球生物賴以維持的太陽光能的急遽降低。



        這個新聞稿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Professor Valentina Zharkova的文章中確實有提及太陽黑子的減少情形可能類似於17世紀發生的太陽活動衰減期—「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然而,Royal Astronoimcal Sciety那篇新聞稿中雖提供了一篇Wikipedia的文章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under_Minimum並指出蒙德極小期時適逢一個小冰河期,卻沒有提及「當時的小冰河期其實早於蒙德極小期的發生(而且持續到蒙德極小期結束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此外,蒙德極小期僅發生在歐洲和英國地區,所以氣象學家認為它是一個區域性的現象而非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在當時,儘管歐洲跟英國有著相當寒冷的冬天,地球其他的地區卻不乏溫暖的冬天。)。此外,當時的小冰河期是由多個因素造成的,比如說火山活動」。



       在文章「No, we aren’t heading into a ‘mini ice age’」更進一步提及,「關於太陽變化對於世界氣候的影響,氣候科學家間的壓倒性共識是(目前)大氣中日益升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暖化效應將使太陽能量的變化對地球的影響相形見絀。而大部分氣候模組的計算結果也認為一個「大」的太陽能量的極小期(a new grand solar minimun)雖有降溫的影響,但僅能暫時性的抵銷短短數年的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可能正面臨一個太陽活動能量較低的時期,但(依照現在的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跟數量而言),一個小的冰河期不太可能發生。」


-------------------------------------------------------------------------------------------
            

          其實,如果讀者您有在注意現在全球氣候科學家們的文章,我相信大家應該不難得到一個結論在科學家間的共識是:氣候變遷是真的在發生,而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就是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我們現在必須加緊腳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將可能使情況惡化到一個難以挽救的地步。

          然而,在科學界跟部分政治人物的訴求間,卻有著一段不小的落差,這樣的落差不僅反映在全球性的國際氣候合作條約的無能,也反映在推動各種減少碳排政策推展的無奈。如何將工業革命後,倚賴燃燒化石燃料的生產模式轉型到一個對地球較無害的生產模式,牽涉到十分龐大的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當然也不免引來既得利益者的嚴加阻撓,(這些既得利益者,各個都是酷斯拉級的大財閥,不僅對於各國的政治界更有著幾乎「難以撼動」的影響力,對於其他產業(即使是學界)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所以,在欠缺經濟動力的帶動下,全球性減少溫室氣體的努力一直無法獲得有效的成果,也使得全球的氣候變遷幾乎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未來。

         諷刺的是,即便我們自認科技發達,現今的世界仍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消失,當然也沒辦法阻止溫室氣體繼續吸熱,讓氣溫越升越高、讓氣候系統變的更加難測。即使現在立即停止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仍須數十年甚至百年才能會慢慢的下降,更何況根據巴黎條約(Paris agreement)中許多國家的減碳計畫,現在還遠遠不到他們排碳量的最大期(peak)。這些種種都是目前治理世界氣候變遷面臨的困局,而這個棘手問題的後果卻是災難性的嚴重。為什麼需要一個綠色的奇蹟,原因也在此。

         我相信唯有塑造更有力的共識,督促政府,監督企業,有計畫的轉型,才是真正造福這個世界跟這個社會的唯一方法。

         台灣在這條路上,起步的不早,面對氣候變遷,政府要做的事真的非常多,也絕對不是4年或10年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唯有建立起全民的共識,以可更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杜絕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多樣性,建立永續發展的產業型態,並盡早採取各項適應氣候變遷的措施,才能把民主政治短視近利的弊端減到最小;持續不斷的堅持下去,才能在這個已然變化的世界找到一個更佳的生存點跟發展空間。


 
當我們相信「人定勝天」的時候,就同時應該瞭解「天可能無法為你解決70億人造成的災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派樂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